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青春挺膺|“丝路瑰宝焕新彩 珐琅生辉聚同心”长安大学赴新疆焉耆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非遗掐丝珐琅实践纪实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19 阅读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长安大学赴新疆焉耆“丝路育才传薪火·推普同心绘华章”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25716日,在焉耆县第一中学,成功举办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掐丝珐琅技艺体验活动。焉耆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曾见证东西方文明交融互鉴,承载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记忆。此次活动,旨在依托丝路文化纽带,通过传统工艺的实践教学,让青少年亲身体验掐丝珐琅这项经丝绸之路传入并本土化的艺术瑰宝,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深刻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承,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活动伊始,实践队指导教师朱禹诚阐述了活动意义。他指出,掐丝珐琅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中感悟传统工艺的精妙,培养专注品质,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同时,他重点强调了活动安全注意事项,确保活动安全有序。

指导教师朱禹诚讲话

实践队队员王尧系统讲解了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的历史渊源,着重强调其作为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见证。 该技艺于元代经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其雏形带有鲜明的西域与波斯风格。 在随后的明清两代,中华工匠在吸收外来技艺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本土审美与工艺智慧,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纹饰、釉彩和意蕴深深烙上中华文化印记,最终发展成熟为独具东方神韵的国之瑰宝。 王尧阐明,掐丝珐琅从舶来技艺中华国粹的升华历程,正是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的缩影,其本身即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特质的物质载体,对于今天理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意义。

王尧讲述掐丝珐琅器起源

在制作教学环节,实践队队员于子涵详细讲解了掐丝与彩砂填充的关键技术要点:

掐丝: 注重把握轮廓转折角度,保持线条流畅;均匀施力避免铜丝断裂;精准固定接口确保轮廓稳固。

彩砂填充: 精准控制特制胶水用量;确保彩砂均匀分布且不越界;合理控制铜丝间距,保证作品视觉效果。

于子涵讲解掐丝珐琅制作过程

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分组指导学生操作。掐丝环节,悉心指导力度与角度控制、固定方法及胶水用量;着色环节,重点讲解分层铺砂技巧、均匀分布与边界控制,及时纠正填砂过满或厚度不均问题。面对复杂图案,队员们耐心指导细节处理,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完成作品。

 

 

实践队员指导学生制作掐丝珐琅

活动成果丰硕,同学们创作的掐丝珐琅作品各具特色,虽显稚嫩但充满创意。铜丝的光泽与珐琅的彩韵交相辉映,生动展现了非遗技艺与青春活力的融合。

 

参与活动学生展示作品

活动尾声,队员与学生们手持作品合影留念。一件件精美的掐丝珐琅作品,承载着中华传统工艺的智慧,凝聚着队员与学生们共同的学习实践经历,寄托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美好期许。

合影留念

此次非遗技艺体验活动,有效引导了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显著增强了其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长安大学赴新疆焉耆暑期社会实践队将持续践行弘毅明德,笃学创新校训精神,为服务边疆地区青少年成长成才贡献青春力量。

(供图供稿:申双菊 陈圆圆 供稿审核:朱禹诚)


上一条:青春挺膺|从亿年地质奇观到现代产业创新——长安大学赴秦岭实践队探寻生态价值转化“留坝方案” 下一条:青春挺膺|长安大学“追寻航天足迹·践行强国精神”暑期社会实践纪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