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勘岭测探,智护山河|长安大学赴陕西宝鸡“勘岭测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1 阅读量:

2025 年 7 月 10 日,长安大学赴陕西宝鸡 “勘岭测探” 暑期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携带着地质勘探设备与 “地灾智库”—— 地质灾害采集管理系统原型,正式开启了为期 9 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 9 天里,实践队围绕学科调研、实地勘探、技术学习开发三大核心任务展开行动,深入秦岭太白山周边地质灾害易发区,与当地地质工作者、实习基地工作人员深度对接,实地检验系统实用性、采集灾害数据,探寻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赋能路径与实践成效。

 

实践队出发合影

多学科融合,为防灾“把脉开方”

“传统地质灾害调查依赖人工肉眼记录,数据零散,风险评估也很依赖经验。” 领队李汶泽说起行业痛点,满是感慨。为了破局,学校组建了跨学科团队:地测学院测绘与遥感专业的同学负责数据采集,机械学院学子专注设备适配,运输学院和土地学院成员聚焦数据应用与管理,还有张成龙老师把关,构建起“采集 - 分析 - 应用” 的完整链条。

 

成员采集数据

7月10日,团队抵达长安大学太白山实习基地,迅速与当地对接。启动会上,指导老师细致讲解地质灾害采集理论与系统操作;宣传员梁瑞航提前调试好影像设备;数据采集组田德民认真检查RTK定位仪器…… 分工明确的准备,为后续实践筑牢根基后续的的七天,用实践检验技术

7月10日到18日,实践队在秦岭腹地展开密集勘探:

队员们走访太白山周边地质灾害易发区,与当地工作者深入交流,收集到 20 余年的历史灾害数据和现有管理模式资料,为系统优化提供了鲜活依据。

 

实地考察地质灾害点

25 个典型滑坡、泥石流隐患点,队员们用外业采集 APP 原型,完成坐标标定、土壤属性录入、音视频采集等全流程操作,并同步上传至 “地灾智库” 系统。曾沛霖研发的设备固定支架,让无人机航拍与地面采集实现数据同步。每天傍晚的复盘会,成了技术迭代的 “主阵地”。针对山区信号弱的问题,吴华栋团队连夜开发 “多节点中继传输” 功能;结合实地数据,董垚辰优化的风险评估模型,让滑坡诱因识别准确率从 75% 提升到 88%。

 

实地考察滑坡点

“最让我难忘的是在陡坡勘察时,我们刚把设备安置好,就发现一处岩石有细微松动迹象,大家赶紧用系统手动触发采集,把相关数据都记录了下来。”付可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难掩激动。这次意外触发,不仅验证了设备在复杂地形下的稳定性,更坚定了大家研发的信心。

 

团队成员实地勘探

实践出硕果,科技防灾显成效

九天实践,“地灾智库” 系统经受住实战检验,更结出累累硕果:

包含500余条影像数据和20组地形剖面数据;系统实现 “采编一体、云端协同”,数据采集效率比传统模式提升40%,预警响应速度达到秒级;

“这些成果不是实验室里的空想,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测出来的。”张成龙老师说。如今,实践队带着优化后的 V2.0 版本系统返程,后续将继续完善三维建模与软件适配功能。从秦岭山脉的实地勘探到实验室的技术迭代,长安大学的学子们以专业和坚持证明:青年智慧能为地质灾害防治注入新活力,让科技真正成为守护山河的“隐形盾牌”。

 

实践团队在秦岭

上一条:青春挺膺|推普润心,共筑丝路文化桥 ——长安大学赴新疆焉耆暑期社会实践队推普实践活动纪实 下一条:青春挺膺|张淑珍精神启示录—长安大学赴陕西商南“秦风益路·志合商南”暑期社会实践队纪实(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