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长安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是长安大学重点建设学院,由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和安全工程等四大学科群组成,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兼备、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院,学院获批“西部地质灾害与地质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同时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环境灾害减灾教席项目国际协作单位,现已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国家培养高层次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应用地球物理、测绘工程以及安全工程人才的重要基地。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为陕西省“双一流”学科;地质工程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等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学院有本科专业7个,其中5个专业(地质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安全工程)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为2023年教育部新备案专业。5个工科专业(地质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勘查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2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1个,国家级课程4门;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课程22门。
学院拥有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水循环与地质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洋油气勘探重磁数据分析分中心、自然资源部生态地质与灾害防控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陕西西安地裂缝与地面沉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岩土工程开放研究实验室、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地质灾害研究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场多参数综合模拟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地质灾害成因机理与风险防控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智能北斗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以及综合物探实验室、信息实验室、测量与遥感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等。学院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攻关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教育部国际合作计划、国家水电工程的重大工程项目、能源与灾害地球物理探测和城市地质灾害监测等研究工作。
学院获2010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5年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年湖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年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国测绘学会测绘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年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3年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学院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金项目3项:“黄土高原重大工程灾变机理与防控”、“川藏铁路重大灾害风险识别与预测”、“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与重大灾害效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特大滑坡实时监测预警与技术装备研发”、“大范围自然灾害交通网信息全息感知与智能控制及安全诱导技术装备研发”、“黄土高原基础设施密集区重大链生灾害防控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1项:“大范围自然灾害交通网信息全息感知与智能控制及安全诱导技术装备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人类活动的黄土滑坡响应机理与灾害预警”、“环境影响下黄土边坡灾变力学机制的微-细-宏观多尺度研究”、“多辐射源、多分辨地空瞬变电磁深部探测偏移成像理论与方法研究”、“环境影响下黄土边坡灾变力学机制的微-细-宏观多尺度研究”、“灌溉活动的黄土潜蚀环境水-气联合相应机制及其他地质灾害效应”、“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演化与灾害风险管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3项:“东非裂谷区地裂缝灾害机理与防控”、“水致地质灾害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陆地交通走廊建设与生态地质环境的互馈作用机制”;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2项:“先进InSAR技术用于中美滑坡关键问题联合研究”、“星空地InSAR技术用于中美滑坡监测预警联合研究”;重大项目、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1项、专题20项等。
学院在职教职工197人,其中全职专任教师162人(教授42人,副教授70人,讲师50人)。有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11人次,省部级人才15人次,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现有在校本科生近2000人,博硕士研究生超1000人。七十多年来,各学科已经培养出不同层次毕业生30000余人。
(数据截止2024年1月15日)